北京印刷画册公司|【见证匠心丨杨柳青年画画师口述史料】(11)赵润平:不忘创作之初心

分类:投稿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发布时间:2023-01-12

北京印刷画册公司_合肥画册印刷印刷首选公司_高档画册 北京印刷

【编者语】

2021年7月至2022年11月,天津市西青区档案馆联合天津市出版传媒集团、天津市杨柳青年画社、天津市西青区融媒体中心、天津市百味年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单位对京津冀近50位杨柳青年画老画师进行抢救性挖掘采访,通过录音、录像方式忠实留下老画师们的音容,记录下他们的珍贵记忆。为杨柳青木版年画史留下了弥足珍贵一页。本栏目推送的文字是根据录音、录像整理而成。

赵润平:不忘创作之初心北京印刷画册公司

不渝编辑之使命

赵润平简介

高档画册 北京印刷_北京印刷画册公司_合肥画册印刷印刷首选公司

赵润平,1953年生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历任杨柳青画社创作员、编辑、编审、书刊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副社长。1977年进入杨柳青画社,从事杨柳青年画的创作和研究工作,参加了全国、省市级的各种美术展览,发表、出版、收藏,作品并随中国民间艺术赴国外展览。后编辑出版了《中国儿童画》《文物图注》《少儿美术世界》《绘画启蒙训练》、国家“八五”重点图书工程《华夏五千年艺术不能不知道》和《二十世纪中国画家研究丛书——齐白石》《二十世纪中国画家研究丛书——潘天寿》和《国画名家创作解析·孙其峰》等,曾获1988年国家优秀图书奖、天津1986-1989年、1990-1991年、1997-1998年度优秀图书奖,第12届天津优秀图书奖。2008年曾获天津市从事出版工作30年荣誉纪念章。

创作源自生活

1977年10月,我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被分配到天津市文化局下属的天津杨柳青画社,开始了我的美术创作和编辑生涯。诞生于明朝的杨柳青年画是我国民间传统年画艺术界的一朵奇葩,在它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曾几度兴衰。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党的政策得到调整,使这濒临绝境的传统民间艺术得到复苏。“文革”之后,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展。我们就是一批承上启下的守望者,是肩负着继承传统和为传统年画艺术注入新鲜活力的使命而来的。

美院在招我们这一届学生的时候,就是针对年画的定向培养,继承和发展,我们一班10个学生,毕业后有五个人都分到了杨柳青画社。在校学习的时候,除了年画外,国画、素描、水粉画或工笔画都有所涉猎。到了画社以后,尤其是进了创作组,学习传统的杨柳青年画成了我们的首要任务。这就是使每一幅年画创作都必须要能够体现出杨柳青年画的特点,我们就一边学习一边画一边摸索研究。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还带着特别重的学院派的气息,到了画社觉得一切都很新鲜,而且心气高,也有点急功近利,不得要领。既要体验生活,还要学好传统,还得努力创新。对于杨柳青年画的创作方法也摸不着门道,还总想把学院派的内容揉进去,其间有过经验有过挫折,有过喜悦也有过收获。

杨柳青年画,包括神话人物、世俗、传统、历史、戏剧故事、仕女娃娃等几十种题材,其中仕女娃娃是最受欢迎的,雅俗共赏。传承至今,皆为经典,如果没有生活基础就贸然去创新,自然不会出好成果。幸好,我们遇到了很多好的老师。如张锡武、邵文锦、沈大慈、张克森、那启明、张福龙、张煜和郑克祥等人,我们到画社时,他们都已经是享誉画坛的画家,在他们的教导下我们才慢慢地成长了起来。从他们身上,我看到所有成绩取得都来自勤奋,来自生活中的发现,还有对传统作品的继承。艺术创作皆来源于生活,光有艺术水平没有生活不行,但光有生活没有艺术水平也不行,两者密不可分。所以,那时候我们就经常跟着老师一块出去深入生活,近处到蓟县,远处到河北、山东等地,体验、观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提炼加工,创作出有生活气息的作品来。不仅如此,还在上美院的时候,画社就曾指派张克森、邵文锦、沈大慈和高学海老师到美院为我们授课,虽然仅教了一年,但无论是写生、素描等艺术技巧,还是创作艺术思想都令我们受益匪浅。到画社之后,更加有幸,再次得到了这些老师的直接指导。

那时候,老师都很严格。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画得还挺好的,但是到了老师那儿,老师觉得不满意,根本不会客气,直接就会给“毙”了。当时还觉得挺委屈,后来就明白了,严师出高徒,老师这样做,正是为了我们的成长。

张福龙老师是画人物的高手,擅画小女孩和领袖题材,我记得那时候他对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要我们提高基本功。我们也曾跟随邵文锦老师下乡,感受到他那严谨的工作作风还有他作品中独具魅力的装饰特点。邵老师直接领导创作组,对我们的每一张创作作品都进行了指导和帮助。那时对老师的关于提高基本功的教导,并不理解,直到多年以后才明白其用意。现在,这话也成了我对后辈们最常说的话。因为想要不辜负自己曾经的付出,想要比别人做得更好,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样的教益还来源于郑克祥老师、张煜老师等。隆冬时节,我曾跟着张煜老师一起去大港写生,那次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看到张老师一坐就是两小时,都没挪过地,他作画时的专注度真是令人敬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张克森老师,在美院时他就教我们,回到画社又同处一室,从生活到创作,从写生到技法都给予我难得的教导,自己所有创作作品都饱含他的心血,让我获益良多。

从1977年入社到1987年,我在创作组工作10年,从无到有,从感受生活中积累经验,到自己画出选题,这是我快速成长、积攒能力的10年。从形式到内容,从色彩到造型,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深入实际生活,争取做到弘扬地方特色、继承民族遗产、传播年画艺术,创作出了大量的具有杨柳青年画特色的木版年画。其间,我的作品参加了全国、省、市级的各种美术展览,发表、出版、收藏,并随中国民间艺术赴国外展览,对于各国民间艺术的交流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宣传介绍了华夏璀璨的文化艺术。

杨柳青年画题材创作范围极广,尤以反映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等题材见长,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所以我始终认为北京印刷画册公司,以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都可以进行年画创作,这也是基于传统的一项传承,既能展现大事件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又能展现杨柳青年画的艺术魅力,可谓一举多得。我在想,如何能更好地继承民间艺术的精髓,在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新鲜血液,使之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这是一个我们需要重视的课题。

从头开始,功夫不负有心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模式,是对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一次重大发展。经济改革的大潮袭来,以往的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所转换,画社也面临着改革的考验。

由于体制转换,我离开创作组来到画社书刊编辑部,从事书刊编辑、出版工作。从创作员转为编辑的这一变动,可谓是从头开始,年画的创作与研究不再是我的中心工作,编辑书刊成为了我新的工作重点。

过去做编辑不比如今,一切电子化,流程规范化。当时做编辑,除了不管发行,从约稿开始,到报选题、排版、制版、印刷都是编辑亲力亲为的事情,每一个环节都不简单。于是我从一点一滴做起,那时是靠激光照排机打字、贴版式,到后来才渐渐使用了电子排版,从陌生到熟悉掌握了电脑技术、PS修图。

做编辑以后,我编的第一本书是《中国儿童画》。考虑市场需求,幼儿学习绘画的读者面,在1987年,当时向全国各地发出了一个要出一本“中国儿童画”的征稿启事。收到很多稿件,从中挑选了百余幅作品,我负责编辑,每幅画标明作者,附作者个人简历及照片。我请天津美协主席秦征先生为这本书作了序。最后关于书名,我希望以题字的方式呈现,但是由谁题呢?我想到李可染先生,经过一番联系,我请李可染先生题写了书名。此书装帧精美,图书出版后,曾获得全国优秀图书奖。

这样的情况尚属简单,只是解决一个封面题字的问题,更难的是向作者约稿。上世纪七十年代,广东地区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画家,陈衍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从1972年起,他就常有作品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我就是一次在美展上看到了他的作品,留下了深刻印象。1986年,陈衍宁赴美国留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此后一直活跃在国外的画坛上,是欧美最受追捧的画家之一。我做编辑后,一直想向他约稿,出版他的画册。此间,我也通过各种渠道与陈衍宁联系。2002年,朋友告诉我陈衍宁由美回国,我意识到机会来了,立即前往广州去会见他。在广州我和陈衍宁谈及出版的事,他讲自1986年出国之后,16年间未在国内出版过画册,所以只知道人民美术出版社,知道天津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根本不知道杨柳青画社有出版业务。我便主动跟他介绍画社的情况,当时我已经编辑出版了《二十世纪中国画家研究丛书——齐白石》《二十世纪中国画家研究丛书——潘天寿》等书,书店里都有售卖,我就和陈衍宁一起去到书店,拿实物说话。把这些书介绍给他看,得到了陈衍宁的认可。后我注意到陈在香港出版的一本画册尚有遗憾之处,就在他提到的那些图上做了标记,以便在制版时加以注意。陈衍宁对我此举十分感动,赞许我的敬业精神。其实,敬业本就是本分。我说:“我们没别的,就是觉得做编辑,尤其是给喜欢的作者编书,要是做不好,对不起作者也对不起自己的努力。”第二天陈衍宁就把原画作的反转片交给我了,他说很多原作都卖掉了,这反转片是仅存的,让我一定要保管好。将如此重要的东西交给我,可见陈衍宁当时已经对我十分信任了。回到画社,我迅速完成了《陈衍宁画集》的编辑工作,很快这本展示我国优秀画家的精装画集正式出版,受到了全国美术爱好者的欢迎。

如此著名的画家,把他回国后的第一本书就交给了杨柳青画社,说明了画家对我社的信任和理解,又因它是画社的第一本精装画集,对书刊编辑部无论是业务的开拓、实力的彰显、同行地位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敢想敢做,精益求精

作为编辑,其中最基本的素质就是:“求知欲、上进心和责任感”第一,求知欲,编辑因为约稿要与各色人物交往。这其中有大文豪、大作曲家也有文学泰斗,还有社会活动家以及专业、业余的作者。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编辑的素质。是不是大学毕业不是主要的,主要是要有一种向上的求知渴望。有句话讲,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求知欲,便会注意平时一时一地的观察和学习,注意知识的积累。如此经年,便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刚到编辑部的时候,我们也都是新人,在工作中一边摸索,一边工作。而我了解画社的出版理念之后,我报的选题就基本上没有走空的了,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我曾编过一本少年宫的儿童教材,起初书名叫“64课”,内容就是每一课出个题目,老师先画,然后学生再画,有过程也有老师指导。我后改为《少儿绘画基础训练》,简洁而明确。这本书定价是28元,因为价格偏高,开始市场销路并不好,就只让印了2000本,可发行后没想到竟然脱销了。后来又加印,最终,这本书前前后后印了10000本,说明了它的市场取向和读者的喜爱程度。

我还做过技法书。我喜欢书法,也了解一些行情。我注意到书法家刘炳森的隶书端庄俊逸,很有影响,尤其是在北京的大街上,到处可见他写的牌匾,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热点。后通过他的学生,终于设法联系到了刘先生。于是得到《刘炳森隶书古栾三碑》的书稿,此书制作期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出现争议,人们看到刘先生的字帖在北京书店随处可见,究竟卖得如何?我觉得他的字体从传统而来,又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有他的普及性,还是有市场的,经过一番调研、一番等待,终于同意编辑出版了。随后的发行令人惊喜,此书广受欢迎。而且一版再版,不仅赢得了市场还创造了再版的新高。我以此为契机,相继编辑出版了刘炳森的书法系列,同样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市场的认可,成为畅销图书。

我觉得做编辑也得敢想敢做,而且站位要高,要远,要看得见别人看不到的市场。我小时候看过一本人物形象参考书,内容是只选用全国美展的画作的局部来出书,黑白印刷,特别清晰,作为画画时的参考特别有用。但这么多年我也没再见过类似的书,我就想到我们也可以做一本。经领导同意,最后我尝试以12开形式出版,以人物形象参考丛书为系列的《工笔人物篇》《油画人物篇》,在市场上正式发行后,效果都很好。

之前说的都是约稿和选题,但其实排版、制版和印刷也都不简单。我们那时候还是照相排字,有个东西打一下出一个字,然后像照片一样洗出来,然后贴版式。那时候,有的制版印刷还要跑到外地去做。过去没有电子文件,在本地排完版以后,带着版式到杭州制版去,在那里完成制版再赴深圳印刷。发稿忙时,每年有几个月在外面,忙于出版印刷。

编辑的职责是:负责约稿、编辑、制作和印刷。在印刷的时候,编辑需要带着数码样去对照印刷。因为画社没有出版科,所以就只能编辑一条龙负责了。我在深圳印刷画册时,那时候开机就是一万册,因为是半开机,15个印张得印30版,一印就连续三天。人家印刷厂有工人能倒班,可编辑只有一个人,只能自己一版一版地看,一本《华三川人物画集》就是在这样彻夜不眠的情况下印出来的。而且拿着数码样和印刷样稿进行比较时,因为印刷机灯光或是偏冷、偏暖,必须得在正常光线下去比对效果才准确。但为了保证质量,需要反复校勘、做到精益求精。

参加工作这么多年,我觉得首先要做的就是敬业。在我心里就觉得如果自己不去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就对不起自己过去付出的一切努力和获得成就,这也是我工作以来一直坚持的准则。

自从做编辑以来,编辑出版过:《二十世纪中国画家研究丛书》《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中国画范本丛书》《中国古典诗词画意丛书》《美术教学示范作品丛书》《人物线描系列丛书》《素描色彩教学系列丛书》《中国当代实力派油画精品丛书》《中国著名油画家精选系列》《少儿绘画系列》《中国画精品丛书》《中国画技法丛书》《中国画名家丛书》《国画名家创作解析系列》《书法系列丛书》《彩墨世界系列》等几十种图书。

通过实践,我总结了多年的编辑认知:

畅销图书的特点——唯美、通俗、大众化。

图书质量由三部分组成:

1. 编辑工作理念的市场化更新;

2. 发稿质量与制版印刷完美结合。

杨柳青画社图书源自:

1. 选题论证;

2. 完善的编辑组合;

3. 紧密关注市场动向。

画社领导根据对美术出版物的市场的积极探索,结合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研究确定了“高、实、美”的艺术标准,即色彩斑斓的高水平画册,普及和实用性较强的技法工具书和追求唯美的艺术风格。多年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延续了这个科学发展的理念。在越来越多受欢迎的图书面世的情况下,渐渐形成了画社今天的图书特色,是将各社的特点集中体现于一炉、兼而有之的既能在技法工具书中畅游,同时又能编辑出版大中型画册的一种形式风格。随着选题多种类、多特色的增加,进而奠定了我社的出版方向。

青年就是希望

很多工作,其实都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尤其是编辑,图书做得越多,实践经验就越丰富,同时也是老编辑所具备的必要资质。

虽然老编辑经验足、能力强、人脉广,但未来终究是青年人的。所以无论是见作者,还是一线的印刷工作,我都会带着年轻人一起,让他们多看多学,希望他们早日撑起编辑部。

2013年,在我快退休的前半年,画社领导表示了希望我继续工作的邀请,我从心里感谢领导的信任,也愿意为画社继续付出自己的努力。我喜欢这项工作,作为老编辑,多年工作攒下了众多的作者源和人脉,可以继续为画社编辑出版服务;另外短时间内与年轻人之间还需要一个传帮带的过程;自己的身体可以胜任,正值经验丰富、各方面都趋于成熟阶段,思维灵活。例如为了融入年轻人,我还主动学习了电脑,对于基本的电脑运用都是没问题的;返聘后我还是接着做之前的工作,一直做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时候,因为领导考虑到我的安全,为减少外出感染风险,就让回家办公去了。在家我也没闲着,疫情防控期间还给社里编辑了好几本图书。

我们刚到画社的时候,那时候的画社还是一个创作机构,天津市所有的画家都愿意上这儿来,互相沟通学习,而且画社自己的画师也都技艺高超,所以那时候画社成为一个创作的基地。社里出版自己的画册,都是等老画师的作品都出完之后,我们水平达到了,才有可能轮到我们。可是现在,年轻画师水平都还不稳定,基本功也不扎实,这样的话,不利于今后的创作,也有违杨柳青年画技艺的传承发展事业。我就经常跟年轻学员们说,无论如何基本功不能撂下,而且要好好珍惜机会。

我的办公室在三楼,中午休息时间,就组织画社的年轻学员们到我这里画写生速写,我也可以指导一下,时间也不用长,一个小时就行。学员们愿意来,我也乐意教,于是就出现了每天中午一屋子人坐在这儿画画的景象。经过那一段的学习,学员感到了明显的进步。后来也是因为疫情,这个小小的学习班就中断了。未来若还有机会,我仍然愿意辅导他们的基本功练习。

我们到画社的时候,上一辈老画家都已成名,我们这一辈前前后后来的人中也出现了不少画家,算是接上了老一辈的班。可是在我们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杨柳青年画也需要发展,而年轻一辈能够撑起杨柳青年画创作的人确实还是少数,如今有点青黄不接的景象了。常言道,青年就是希望,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所以培养接班人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让青年人历练成才,画社才有希望,才能使杨柳青年画的传统艺术代代相传。

杨柳青年画要发展,既要继承传统,延续杨柳青年画的传统工艺和特点,又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有所创新。同样,画社的出版事业也不能停步,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拼搏,努力向前。希望年轻一代,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创造优异的成绩,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往期回顾

制 作:杨茂枫 李沐檀 摆丽丽

监 制:杨鸣起 边秀文

本栏目由:

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指挥部

中广联对农广播委员会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

《美丽乡村说》节目

天津市口述史研究会赶大营专业委员会

天津市西青区档案局

天津市西青区档案馆

《今晚报》副刊部

天津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

天津市西青区融媒体中心

新疆《伊犁老故事》编辑部

新疆天津商会

华侨城北方集团

天津瓷艺园艺术馆

天津市百味年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办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邮箱:

以上内容来源于用户投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侵权,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产品体系

应用领域

关于我们

热门词

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