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投稿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发布时间:2023-01-06
■编辑:李跃||策划推广热线:
“
当时光碾碎记忆,唯有影像,才能留住往昔。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张张老照片为菏泽人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每一张照片,都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近日,牡丹晚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在牡丹摄影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菏泽摄影家,听他们讲述鲜为人知的菏泽牡丹故事。
首部牡丹画册在香港印刷
谈论菏泽牡丹摄影的话题,要从87岁的老摄影家薛玉玺说起。他是菏泽首任摄影家协会主席,1979年他推动出版了菏泽第一部牡丹摄影画册。
“这张照片后排左一是我,前排左一是牡丹专家赵孝庆,你看那时候我们多么年轻啊。”3月23日,薛玉玺摩挲着一张黑白老照片对记者说。这张合影摄于深圳东湖公园,前景是一盆盆生机盎然的牡丹。
据了解,1979年春节菏泽牡丹在深圳展出。为配合花展,扩大菏泽影响力,薛玉玺带着积累多年的牡丹照片前去深圳。说起这些牡丹照片,薛玉玺打开了话匣子。因工作需要,1972年12月,他的工作岗位从济南调到菏泽,在他之前菏泽还没有专职摄影师。几经辗转,薛玉玺被分配到菏泽地区展览馆工作。“那时候,展览馆时常要到各县巡回展出,工作之余我就去牡丹园拍牡丹。”他回忆说。
1973年,谷雨时节,薛玉玺背起一台今天看来已是老古董的照相机,来到赵楼牡丹园(曹州牡丹园前身),与牡丹有了第一次邂逅。
“就全省来说,菏泽的工业很难排得上号,知名度较高的便是牡丹,所以我便选择了牡丹这个题材。”薛玉玺说,“与其说牡丹园不如说牡丹地,因为牡丹种植区域是完全朝游客开放的,没有围墙也没有大门,更谈不上卖门票。”他回忆,“花开时节,广大游客可以自由进出牡丹花丛。”
随着时间的推移,菏泽各县都有了兼职摄影师,他们在薛玉玺的带领下搞摄影创作。1976年,身为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的薛玉玺推动成立了菏泽摄影家协会,他任主席,协会成立之初有几十名成员。
“每年春天,我们便组织会员去拍摄牡丹,经过几年持续努力,大家积累了不少拍摄牡丹的经验。”薛玉玺说。高兴之余,他觉得应该出本画册用以宣传菏泽牡丹和各项成就。但出版画册的资金却迟迟没有着落。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带着照片到了深圳。
“1979年,深圳还是个小渔村,比较落后,连一座像样的楼房都没有,在我的记忆中,百货公司是一个大草棚。”薛玉玺回忆,“相册无法在深圳印刷,只有到毗邻的香港印刷。在香港印刷画册需要港币,而我们没有港币。”就在他为如何出版画册而绞尽脑汁的时候,一位香港印刷厂的老板主动找上门来,承诺免费印刷。“一开始,我还在想这位老板为什么这么大方,免费给我们印刷,画册出来后,我才发现他在里面插入了一些广告,而我们那时候还没有广告意识。”薛玉玺说。
深圳牡丹展换回两辆面包车
“在深圳对外开放之初,我们菏泽牡丹为他们作了很大贡献。”3月23日上午,回忆起菏泽牡丹在深圳展出的往事,赵孝庆感慨万千。
1979年前后,深圳掀起对外开放的大潮。为吸引港澳人士、引进外资,深圳有关部门决定在春节期间举办一届催花牡丹展览。“当时负责催花的技术人员包括我和赵建修等人,在深圳东湖公园进行催花,在深圳工人文化宫进行展览。”赵孝庆回忆。
经过几个月的前期准备,菏泽催花牡丹获得成功,一朵朵雍容华贵的牡丹在春节前怒放,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也吸引了香港新闻记者。“在这张照片里,几位穿戴比较时髦的人士,便是香港记者。”薛玉玺回忆。
菏泽催花牡丹一炮走红,继深圳展出之后,1980年移师澳门,也获得了成功。
而据赵孝庆回忆,为感谢菏泽,深圳市政府承诺划拨一块地供菏泽无偿使用。“当时我们没有意识到土地的重要性,便婉言谢绝了。”赵孝庆回忆精美画册印刷厂,“后来他们又承诺赠送给我们两条现代化的方便面生产线,方便面对我们来说是新生事物,大家也拒绝了。几经反复,深圳赠送给我们两辆面包车。”
牡丹“大咖”充当摄影助手
采访薛玉玺的时候,记者在其家里见到了一部名为《曹州牡丹》的牡丹画册。据其介绍,这部画册是在由日籍华人萧柏青出资、在上海印刷的。
“那时候因工作往来,我和他相当熟悉。”薛玉玺回忆说,“我们出版画册所用的胶卷和资金都是萧柏青先生出资的。”菏泽摄影家协会成立之后,大家摄影热情非常高涨。每逢牡丹绽放时节,每天天一亮,薛玉玺便带领张国庆、桑秋华、李勇等摄影师赶到赵楼牡丹园。
“时任赵楼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赵孝武非常热情,中午管饭。”薛玉玺回忆说。拍摄前,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我们按照牡丹品种、花型、花色做了拍摄分工,每个摄影家配备一名牡丹种植技术员。”薛玉玺说。赵孝庆、赵孝知、孙景玉等一个个中国牡丹产业界的“大咖”,便充当起摄影助手的角色。
3月23日下午,记者有幸在薛玉玺家见到了这本牡丹画册。多年过去,这部牡丹画册依旧保存完好,照片构图、用光精准,印刷精美,画册装帧古朴典雅。随着时光的推移,这本画册的意义将愈加凸显。此后几年,薛玉玺一发而不可收,或主持或参与出版了《中国牡丹》、《国花牡丹》、《牡丹之最》、《国花》等牡丹画册。“1998年出版的《牡丹之最》,从前期筹划到照片拍摄,从版面设计再到出版发行,都是我主持操作的。”薛玉玺自豪地说。
用镜头记录《花仙情缘》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起,那个都到那心头来……”这是拍摄于1986年的电视剧《聊斋》中的片头曲,该剧播出时曾引起广泛关注。鲜为人知的是,其中的《花仙情缘》是在菏泽拍摄的。
《花仙情缘》讲述了一个穿越千古的凄美爱情故事。牡丹花仙葛巾,痴情于赴曹州赏花的洛阳书生常大用,葛巾之妹白牡丹玉版也与常大用之弟喜结良缘。兄弟姐妹四人齐拜高堂,常家大院喜气洋洋。不料,一群盗闯入常宅,葛巾、玉版挺身显露花神威,吓得强盗夺命而逃。常家才知葛巾姐妹俩是异类花草,霎时冷若冰霜,一气之下葛巾便带玉版飘然而去。人去楼空,回忆前景精美画册印刷厂,常家心酸难忍,后悔莫及。
“当时我在古今园拍摄牡丹,巧遇在此取景的《花仙情缘》剧组,便抓拍了一些照片。”3月23日上午,摄影家桑秋华回忆,“我在园内拍牡丹,他们拍电视剧,时间一长就熟悉了。”桑秋华曾经留下了剧组不少人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可以后来搬家时丢失了。
“《花仙情缘》里的不少群众演员都是菏泽人,迎亲的、赶马车的都是从牡丹园、宾馆‘抓来’的工作人员。”桑秋华回忆,“有一天,导演还询问我是否愿意演个角色,我因为忙于拍摄牡丹就婉拒了。”
“我记得非常深的一个镜头是,牡丹仙子给老百姓发放药物,按照要求群众演员接过药物后要上前致谢,可能是这些群众演员经验少,一个个都楞在了那里。”桑秋华回忆,“导演便安排剧组重拍,原来拍电视剧也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据了解,《花仙情缘》里娶亲片段中出现的大门,便是古今园原来的大门。后来园区改建,原大门拆除。该电视剧里出现的不少牡丹、松树、女贞,现在还长得生机勃勃。
胡耀邦视察曹州牡丹园
1982年10月23日,胡耀邦同志在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菏泽地委书记于波海同志的陪同下,视察了曹州牡丹园。听取了汇报后胡耀邦指示:“要建设以牡丹为主的花园,让群众四季有花看。”
孙景玉的经典照片
在菏泽乃至在中国,谈牡丹摄影,桑秋华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符号”。30多年来,他拍摄的照片、视频,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数据库,其作品被广泛运用于多种场合和多种载体中。
在桑秋华的电脑中,保存着这样一张照片:一株苍老遒劲、枝繁叶茂的牡丹,花开正艳,旁边站立着3位面带微笑的牡丹技师。3月23日上午,桑秋华回忆,这张照片于2005年4月20日拍摄于曹州百花园。“当时,为了宣传菏泽牡丹,曹州百花园计划为一些株龄较长的牡丹留下影像资料。”桑秋华说,“最后选定了长廊西侧的‘玉兰飘香’,这株牡丹植株饱满、枝繁叶茂,开花较多,利于展现菏泽牡丹雍容华贵的形象。”
当时,“玉兰飘香”的四周已经安装了护栏,为了不影响拍摄效果,大家便齐心协力将护栏取了下来。2005年4月20日上午,牡丹正在盛开,孙景玉、王洪宪、孙景联三人站在“玉兰飘香”旁边,在他们谈论牡丹长势的时候,桑秋华拍下了这张照片。“除了这张合影外,我还为他们三人每人单拍了一张。”桑秋华回忆。
孙景玉因贡献大,被人誉为牡丹届的“袁隆平”。1972年,他在研究培育牡丹的工作中,对两种异地优质白色牡丹进行杂交,经过多次试验,培育出一种新的品种。这一新品种不仅花大、色正、株高,还有适应性强、长势旺的特点。由于这种牡丹花色雪白,株体高大,被命名为“赛雪塔”。1981年,“赛雪塔”被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景玉”,以纪念其贡献。
2018年2月21日,孙景玉去世,享年84岁。他与“玉兰飘香”的合影,已经成为桑秋华为这位老人留下的经典镜头。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以上内容来源于用户投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侵权,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