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投稿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发布时间:2023-05-23
点击上面蓝字,即可快速关注
摘 要:通过对民国时期老上海包装的了解以及对绿色设计理念的研究,本文以民国时期老上海包装的实例来分析民国时期老上海包装中所体现的部分绿色设计。并希望设计者们在“向前看”的同时不要忘记“回顾”也同等重要,有时在回眸的同时就能发现那些能够古为今用之物。
1
引言
说起老上海和绿色设计,很多人都无法将之联想到一起。毕竟在提起老上海时,人们脑中浮现的总是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上海滩,要不就是些家长里短的上海弄堂生活。总之,绝大多数现代人脑海中的老上海似乎总带有一丝丝传奇的味道,并不禁让人向往起曾经的那个“大上海”。那么绿色设计呢?这似乎是应该只属于现代的,早些年,提起绿色设计,在我国,怕是除了专业人士,没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可也就在近几年,绿色设计仿佛一夜之间便悄无声息的融入到了大众的生活当中,当然,就算别的不知道,可持续发展观、垃圾分类、循坏再生什么的,老百姓也可以说是耳濡目染了。
再说说这包装设计,老上海的包装设计风格那可谓是独树一帜,中西兼有的独特设计风格,极具年代感的装饰艺术还有那些围绕着抗日救国的爱国设计,这无一不标志着民国时期老上海的包装设计。绿色包装,在印象中,那则绝对是现代到不能再现代的东西了,环保材料、反过度包装、极简主义…那个不是我国近些年来的热搜词。要将两者放在一起说,谈的还是民国时期老上海包装中体现的绿色设计理念,这貌似又是一个天方夜谭。
其实不然,虽然绿色设计的思潮是在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才逐步引起世界的注意,并随后形成相关的理论及标准,但在这些理论和标准被规定下来之前所产生的一些设计作品中也早已有所体现,甚至可以说,现有的部分理论定义和相关规定从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这些作品的影响。
在这些设计诞生之时,也许并没有人要使其成为绿色设计的“代言人”,可回顾历史,这些作品中确也实实在在的体现着绿色设计的精、气、神。本文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回眸民国时期老上海包装中所体现的一些绿色设计。
2
原材料的选择
最为大众所熟知,也最基本的,最好理解的绿色设计是什么?那便是是材料,选择天然的、无毒无害的、便于回收再利用的或者是能够被轻易分解的基本材料,总是能让人最直观的感受到绿色环保。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民国时期,在那些个塑料化合物还没有被大规模运用到包装上之前,在那个时代最常被用作包装的材料就是这些天然材料。当时的商家还没有将塑料这种造价低廉又结实便利的材料大规模推广到包装上,不可否认,这个时期还是天然材料包装“称霸”的时代,如纸袋、纸盒、麻布袋等,都为现在的绿色包装设计提供了不少灵感和借鉴。
在这里,第一个要说的就是纸质包装,尽管岁月变迁,但从整个包装史上来看,纸质包装始终纵观古今,直至今日,纸质包装还是占有市场上包装的很大一部分。毕竟纸质包装优点众多,与塑料包装相比,也更加便于分解,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纸质包装的制作过程和造纸过程也在不断优化、绿化。以便携包装速冲饮料为例,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便是一小袋一小袋的塑料包装速冲粉,直到近些年,市场上才又开始陆陆续续的出现了一些纸袋装的速冲饮品,肯定有不少人会认为这是出于环保考虑才在近些年开始发明使用纸质速冲饮料包装袋,殊不知,早在20世纪的民国时期,就已出现了最早的纸制咖啡包装袋。如民国时期新新汽水果汁公司使用的牛奶咖啡霜包装,整体为长方形纸袋,包装袋上绘有厂家标志和装饰花纹,还书写有广告语“开水冲饮,勿用再煮。每包一杯,价廉物美。开胃消食,提神化气,补体强身。居家旅行,无不适宜。”可见于民国时期,纸制的携带装速冲饮料粉包装早已投产使用,并不稀奇。
如同上文提及的纸质包装袋一样的还用麻布类包装。麻布袋在最近几年重新步入了人们的眼帘,以其天然环保、造价低廉、易于再次循环使用等有点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熟知和喜爱。具体运用到包装上来说,随着这种风潮的再次回头,商家们也将这一材料又运用于包装中去了,麻布购物袋、麻布大米袋、酒类外包装等都有涉及。但现在这些设计的火热都不能称之为一种“新思潮”,只能说是一种“复古”。如图1所示为,民国时期“车牌”面粉包装袋,此包装袋由麻布
制成。根据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等资料的记载,民国时期的面粉包装,即为大众所熟知的面粉袋,就是民国时期麻布包装的代表,甚至记载中还有厂家使用棉布和优质麻布去制作包装,不过如今实物的麻布面粉袋以难以找到,存世稀少,除去自然磨损和厂家销毁,还有一大因素便是在物资匮乏时期,人们将一些麻布袋制作成了枕套、米袋或是缝补衣服,这又是其达到了绿色设计中的另一原则:循环再利用。
图1 民国时期,“车牌”麻布包装面粉袋
3
循环设计
循环设计是绿色设计的另一大原则之一,循环设计又被称为是可回收的设计和能再利用的设计。在设计之初就将产品、产品生产过程或是整个产品系统纳入考虑,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达到一个可循环的过程。这种设计大量与20世纪80、90年代,但是在这之前,民国时期的设计师门就已经开始了就循环设计进行实践。
若要举例来说,民国时期最为人所熟悉的循环设计恐怕就牛奶瓶的回收了。
图2 还原民国时期生活场景中奶箱
在如今的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中,还原当年实地老上海生活场景中的一幕,其中一间屋子的外墙上还特地装上了一个送奶箱,虽说当初推行这一做法之时循环设计这一理念还没被推广,但犹可见这一服务曾经是多么的深入人心。每天早晨,从家门口的奶箱中取出新鲜的牛奶,喝完后再将空奶瓶放回到奶箱中,第二天送奶工再取回空奶瓶,放入装好牛奶的新奶瓶,回收的空奶瓶再回收之后也会被妥善清洁后再次装入牛奶与之后一天的空奶瓶交替,自此完成了一个产品周期的循环。同样如此被往复循环使用的饮料瓶,尤其是玻璃瓶也是不少的,直到现在还有不少饮料商家会回收饮料瓶再循环使用。
除了商家回收之外的循环使用外,还有一些产品包装会被百姓自行进行改造,成为一种新的产品从而变成一种再利用式的循环设计。在上文提及的麻布面粉袋是一例,此外还有许多案例可举,如铁质的饼干桶,相信不少家庭都有吃完饼干后将铁桶留下用以存放其他物品的经历;再比如这装茶叶的铁制茶叶盒包装,许多百姓都会留下铁盒继续当做专门存放茶叶的茶叶盒使用。这些产品的外包装在无意间被延长了生命周期,做到了再利用,并早在民国时期人们就以开始这样做,类似的包装再利用一直到今日还依旧存在。
图3 民国时期铁质茶叶包装盒
4
情感可持续设计
情感可持续设计最早是英国布兰顿大学乔纳森·查普曼教授(Jonathan Chapman)于2005年出版的图书《情感可持续设计:物体、经历、共鸣》(Emotionally Durable Design: Objects, Experiences and Empathy)中提出的。书中将情感可持续设计定义为通过增加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联系从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并希望设计师能够设计出值得被珍惜被保留的设计,而非用毕即弃。
如今的社会随着消费主义的崛起,人们在越来越习惯与快消消费,那些曾今的情怀和对产品的精益求精正在消失,正如查普曼教授所说:“要设计一个能使用20年的烤面包机不难,难的是设计一个能被人们愿意去使用20年的烤面包机。”(It's actually very easy to design and manufacture a toaster that will last 20 years; that can be done. What's not so easy is to design and manufacture a toaster that someone will want to keep for 20 years, because as people... we haven't been trained to do that.)或许如今的设计相比过去而言缺少的便是这种愿意保留20年的情怀,包装设计亦是如此。老上海时期的产品包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则很好体现出了这种“情怀”,所以现如今的人们才会有人愿意去收集、研究这些独具特色的包装,说到底人们愿意留下这些包装便是应了这些包装中所体现的一份情,不管是设计师对产品的细心还是当时爱国人士的一篇赤城,亦是那老上海独具特色的海派记忆都承载着远超出包装本身的价值,想来这些便是“被加强的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联系”。
当今社会的人们只知道许多国外奢侈品品牌的香水瓶、香水包装,设计精炼、造型独特、印刷精美包装铁盒印刷,殊不知在民国时代我国的香水瓶设计也一度别具一格,甚至其本身也可称得上是一件玻璃艺术品。从民国时期的悦华牌香水瓶便可探知一二,这款香水瓶玻璃用色采用了一种极为罕见的深蓝色,瓶身为扁平椭圆状,黑色胶木盖;最为精彩的便是这玻璃瓶正反瓶身上还制有不同的精致小花,让人看了,便仿佛是还没打开瓶盖就以闻着了花香。整个瓶身上的花朵全部对称,每朵都各有姿态,周边还缀有枝叶,错落有致。瓶盖和瓶底还不忘添上商家品牌,可见设计师设计之时有多用心,不仅将玻璃瓶的颜色,图案等都考虑在内了。正是设计者的用心才使得有心人保留这些美丽的瓶瓶罐罐包装铁盒印刷,使得今日能够再见到当年的设计。也正因如此设计师的一片苦心才使得包装的产品生命周期获得了延长,让起从一个普通的香水瓶变成了已经玻璃艺术品,变成了民国商业史上的一页。
欲获得更多行业内的干货文章,欢迎订阅《上海包装》
以上内容来源于用户投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侵权,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