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投稿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发布时间:2023-05-13
聂永真作品
当我们讨论装帧设计里的「加工」,范围时常会与其他工法重叠,例如特殊烫印手法,有时也会被纳入加工讨论的范畴。若从负责各项业务操作的加工厂端来思考,只要不是在同一台机器或厂房可以一次处理的工序,都可以视为个别的加工手法,这也是在设计中加工手法愈繁复,商品成品会愈高的原因——不同加工程序、工厂皆个别分项计价。由于已经在上一篇文章中对装订进行了说明和比较,本篇就针对除去装订和印刷之外的手法列举说明。
*本文中提到各项加工名称,在工作现场可能会有惯用说法上的出入,实际沟通时需事前与加工厂以实品或打样确认所需效果。
1.上光与上油
《九歌1O4年小说选、散文选》使用彩萱纸书衣,无上光上油处理搭配打凹和烫黑,展现纸张刻痕触感。
上光是常用于封面加工的一种纸面处理手法的统称,种类繁多、呈现效果也不同。在出版社与设计师之间时常发生的拉锯之一就是「书封要不要上P」,这里指的是在纸面上覆盖裱贴一层胶质薄膜,简单分为雾面和亮面的「雾P 」与「亮P」。上P的手法流行于1990年后的出版品,例如简单利用「雾P加上局部亮P」呈现书封设计上的变化,上P是低成本、有效保护书籍不受潮湿、特价贴纸、脏污损害,且方便物流运送的加工手法。而在2000年前后,陆续开始有设计师选择以不上光的方式制作书封,例如雾室就以希望呈现纸张原本的理路样貌,并将外在环境对纸张的影响纳入计算中的设计手法著称,此举颠覆了书籍做为「大量印刷商品」的工业化设定,也让书籍装帧展现出更多可能性。
里封上的文字,与书衣上被隐去的文字相对。
书衣选用永丰纸厂的彩萱纸,有细致的触感与沉稳的色泽。
两色相呼应,各有其独特滋味。
不过,即便是统称为「上P」,也有「PVC」、「OPP」、「PP」等不同材质选择,例如行人文化实验室《透明的记忆》和写乐文化出版的《VR来了》都是使用PP亮膜,前者用以呈现玻璃质感,后者在整面上亮膜之外画册印刷打样,以局部亮膜将VR眼镜立体化以呼应主题。另外有需要高温加工的「多丽膜PVC」可以呈现更精致的胶膜(何佳兴设计的《日曜日式散步者》封面就是采用多丽膜亮P)。
《透明的记忆》封面上PP亮膜,使照片里塑形中的玻璃闪闪发光。
封面选用动感超特铜上亮P,强调玻璃透明与亮度。
扉页使用特薄单光牛皮纸。
书腰也使用通透的描图纸,让人仿佛透过玻璃在观看这些鲜明的影像。
页纸张采用高阶雪铜纸,保存了照片丰富的色调,阅读文字时也有着明快的感受。
VR眼镜上了局部PP亮膜微微凸起,如同VR将画面立体化。
封面以红卫兵的版画为主图,并为其加上VR眼镜,带出虚假难分的概念。
相对于完整覆盖纸张毛细孔的上光,另外有让印刷品增色和受保护的「上油」,依照不同呈色需求分为「水性消光油」、「油性消光油」和「UV上光油」 ,有些书籍内页也会在运用五色机印刷四色作品时,利用最后一个色槽快速完成上油的步骤画册印刷打样,为印刷品提供一层保护膜(防止墨沾黏、背印)。《罗生门》的设计许晋维即是为了让封面的黑色更加黑亮,除了置换黑墨为特别色外,再多上一层亮油。
用传统日式风格人物为主要架构,再运用构图与设计巧思赋予全新的意义。
书衣选用细砂纸,印色以特黑油墨再上一层亮油让整体更加明亮鲜艳。
书名烫印珍珠箔,令书名质感有低调的层次,并使整体装帧更具特殊及完整性。
内封选纸选用亮彩特铜纸,佐以错置的菱形,呼应《罗生门》整本书的复杂人性多面貌。
2.贴纸、裱褙
纸上行旅的《回家》采精装硬壳的装订方式,但外皮以常用于典藏书籍的裱布,取代一般的裱纸,再用打凹手法压印出四方型图框,最后将印了书封图的小卡贴在打凹的图框内。透过素材转换和复合媒材的组合,让整体包装符合作者想像中既是画册又是收藏品的设定。
以「一日」为单位,将熟悉的台北切片融入时间轴线,透过插画凝练出诗意和趣味,搭配精巧的选纸与印刷加工,令人赏心悦目。
书中的插画皆未明显表现出场景,只有台北车站醒目的黑白棋格地板是唯一明确的指标。
《回家》采用精装装订,书封选用黑色荷兰细布,细腻中带点朴质手感。
书封上的小卡以分割画面切划出场景空间,并用特别印色表现出室内的昏暗光线感。
3.刀模、孔洞
在纸张上打出孔洞的设计,除了可以直接刺激观者的视觉和触觉,也常用来表现不同图层效果(封面与内封、或封面与折口)。早期在书封设计上多使用单一孔洞刀模展现,现在则都是依照整体画面中不同需求开刀模进行加工。《不然你搬去火星啊》设计师高伟哲利用打洞加工,在书封上呈现弹孔的痕迹和触感,看起来是单一小孔,实际上应为整片刀模一次压印完成。
弹孔经过打洞加工,增加弹痕的触感。
封面左上角放上计分表格,是留给读者的一个小趣味。
里封与书衣的明亮彩度相反,采用全黑印刷,并保留了书名与磨损感。
刀模除了以完整轮廓呈现外,也用在局部裁切。《LIVE WILD山知道》的设计师R-ONE为了展现山岳层层相叠绵延的感觉,制作了不规则斜切的书腰,在画面上看起来是由单一道不规则刀模切线完成,但实际制作上,是以一整块书腰的宽高来计算的大型刀模。
LIVE WILD山知道:在山的面前我学会宽容、找回自在,对自己负责。从登山装备、观念、技术、路线,写一本与大自然的相处之道。
这款手感的香氛纸腰带,印上有Hunter Orange(猎人橘)之称的橘特色,贴近本书的主题。以爬山似不规则闸型处理的腰带,更增添封面设计的层次感。
书中插图的一致笔触与风格,是经过多次修改后呈现出的成果。
封面照中作者阿泰伫立山头,四面八方窜起的浓雾,营造出整体气势磅礡的视觉感受,也点出这本书要传递与大自然自在共处的精神。
4.激凸、压凹
打凸与打凹是以锌版制作局部凹下或凸起纹路,以手工操作机具加压于纸张上,压印出凹痕或凸痕的加工方式。常用于需要局部凸显画面重点,或要强调触感的印刷品上。
由于是透过在纸材上加压进行加工,纸张的厚度和密度都有一定限制,并非所有纸材都适用此工法。此外,一般设计师在制作凸版或凹版档案时,2D设计图中无法呈现的3D效果,通常需要额外和印务或加工厂确认压印痕迹的深浅、模具角度(下凹或凸起处的弧度),并以实际纸材进行印样,以确认成果的视觉和触感。打凸与打凹虽然有机具辅助,但通常是一次少量的方式进行纯手工操作进行,因此除了制作成品较高之外,每一项成品上保有人工操作的细微差异也是这种加工方式的特色。
打凸或打凹的手法常使用在要展现纸材手感的作品中,林银玲设计的《真切的构筑》为了展现建筑质感,将清水混凝土模板以打凹方式压印在封底上。
封面与封底皆可见打凹压印与印珍珠膜的「清水混凝土」形状,呼应美术馆的结构元素,也增加手感。
廖韡设计的陈柏伶诗集《冰能》,以论文集的外貌包装书本,将书名以打凸手法压印在白底书封一角,需要透过角度、光影转变才会现身。利用无印刷、纯加工创造让人乍看摸不着头绪的隐身手法,是此种加工方式的乐趣之一。
以书腰将诗集包装成论文,书名反而以低调的方式出现。
熟悉印刷素材和工法的设计师,有时会综合多种加工方式于同一个画面,在实际操作中享受各种工序交错时产生的意外惊喜。例如,杨渡诗集《下一个世纪的星辰》的设计师何佳兴,在书内的开门页上先烫一层银箔,再加上打凹并烫黑的工序,受热使得银箔从纸背透出,并在正面形成斑驳的星空效果。
书衣使用日本竹尾纸,质感与我们熟悉的油纸相近,呈现出带有台味的雅俗。
书衣上仅有打凹烫黑的文字,呈现诗的纯粹与精炼。
开门页以线条与圆点营造铁门形象,灵感来自设计师的家乡回忆。
5.田园绣、车道
书衣以萤光绿、特别色(灰)、烫金箔与车线多种层次,组合出「镇痛」二字。
书腰主文案以森泽发行的「明石体」点缀,为整体方正的字体氛围增添手写般抑扬的柔和。
采用软书皮,裸背穿线装帧。拿在手上易于翻阅,也适合放在桌上摊平着慢读。
车线色样与实际成果有落差,反覆打样数次才作下决定。
进阶版加工设计:从材质思考开始表现文本
通常使用在书籍上的加工手法不会太过繁复,在有限度的(书籍)外型框架下,透过设计画龙点睛的加工呈现内容,正是书籍设计的魅力之一,不过有时候,当文本自身就具有适合跨媒材创作的特性时,设计师也有机会透过「打破书籍框架」的思考,运用各种加工手法来呈现故事的魅力。
廖韡设计的《私密信件博物馆》即是以书籍内容出发进行设计包装,直接将书设计成一个「信件包裹」,并将原本收录在书中的「手写字」、「信件」都当成设计素材,实际重制收录在包裹内。设计与「再现」的区隔,在于呈现手法的转化,虽然以包裹为概念,但透过在烫金、刀模贴纸设计中塞入不同讯息,昭示各种工法塑造的外在形式,目的都是要传达内在的意涵——也就是作品的内容。
档案栏位先印上层层白墨后叠印四色,再以金属烫箔。
书盒手工贴上特殊刀膜贴纸,相当拟真。书盒上共有八个不规则的邮戳,让此书(包裹)仿佛真的被寄往某处。
书衣印上国际信件邮筒般的颜色,其上是书中部分信件的拼贴。
内封印上全书中的签名笔迹,将本书的另一种作者以巧思藏于此。
书盒中有一份附件,包含空白信封信纸,以及精选的历史信件。
更多设计干货,请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
↓↓↓
最终解释权归BYJStudio所有
原创设计编辑部正在火速整理设计干货,
请帅气美丽可爱的你们耐心等待哦!
以上内容来源于用户投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侵权,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