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投稿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发布时间:2023-05-07
7月5日发声明,28号就停产,各项收尾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由此不难推断:关停佛山工厂显然并非临时决定,而是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和筹划。
让三好同学有点不解的是:利乐为什么没有选择搬迁重建,而是直接关厂?对此,利乐中国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是这样说的:未来不排除继续在华南区投资的可能,但是很长期的事,不会在这一两年内进行相关动作。
这个模棱两可的表态说明:与停产关厂的决绝相比,在是否重建华南工厂的问题上,利乐仍心存犹豫。毕竟,新建一座工厂并没有想象那么容易。
利乐关停佛山工厂并未在印刷、包装圈掀起太大波澜,这看上去有点奇怪。因为与近一两年引发广泛关注的关停案例:当纳利关停北京工厂、利丰雅高关停深圳工厂、斯道拉恩索关停苏州紫兴相比,利乐佛山工厂应该是其中体量最大的。
有关数据显示,利乐佛山工厂的年营收规模至少在10亿元以上,国内能达到这一体量的单体印刷、包装企业基本上屈指可数。
佛山利乐的前世今生
佛山工厂是全球包装巨头瑞典利乐公司,在国内最早设立的生产基地之一。在7月5日发布的声明中,利乐大中华区总裁殷长勋表示,利乐佛山工厂于26年前,也就是1991年建成投产。
当然了,按照有关工商注册信息,利乐佛山工厂成立的时间其实是1988年。只不过当时它并不叫现在的名字:利乐包装(佛山)有限公司。在过去近30年的时间里,利乐佛山工厂经历了复杂的股权变更,逐步由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演变成为利乐旗下的独资企业。
根据网上零散的碎片化信息,三好同学大致理出了利乐佛山工厂的发展拼图:
1991年,利乐在佛山的特许包装材料生产厂建成投产,这应该就是利乐佛山工厂的前身。既然是“特许”,很有可能采取的是专利授权的合作模式,而不涉及资本层面的合作。
1995年1月,利乐旗下的荷兰Baldurion B.V.公司与佛山华新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资5500万美元,合资成立华新利乐(佛山)包装有限公司。其中,Baldurion B.V.占股51%,佛山华新占股49%。当年,华新利乐在国内盛极一时,有资料显示:1998年,其利乐包“产量及市场占有率均居国内同行业第一位”。
1999年6月,佛山华新与利乐的全资子公司荷兰Balduring.B.V.签约,将华新利乐24%的股权转让给后者。这笔股权交易貌似在2002年最终完成,华新利乐的名字随之变为:利乐华新(佛山)有限公司,而代表利乐出资的主体也变更成了利乐包亚洲有限公司。
2012年2月,佛山华新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其持有的利乐华新25%股权,作价4.09亿元。3月底,佛山华新与利乐包亚洲有限公司签订《产权交易合同》,利乐华新随后更名为:利乐包装(佛山)有限公司。
由华新利乐,到利乐华新,再到佛山利乐的演变,显示了利乐对佛山工厂控制力的逐渐增强。实际上,这也是很多外资企业在国内走过的发展历程:由小股东,到大股东,再到谋求独资,最终将原本的合资企业完全收至麾下。
利乐佛山工厂的实力怎么样呢?应该说相当不一般。佛山华新在转让利乐华新25%股权时,曾公布过其相关财务数据,这为了解利乐佛山工厂的经营状况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8月底,利乐华新账面总资产达11.43亿元,账面净资产达7.65亿元。三好同学的感想有两点:一是资产规模很大,二是资产质量相当不错,负债率仅有33.07%。
利乐华新的盈利能力相当惊人。2008-2010年,利乐华新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2.25亿元、11.30亿元、10.73亿元,有所下滑,但其净利润相对稳定,分别为2.33亿元、2.54亿元、2.39亿元。2011年1-8月,其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则分别为8.33亿元、1.80亿元。
利乐华新的销售收入和净利润情况(单位:亿元)
三好同学觉得佛山市力天包装印刷有限公司,在印刷圈内能与利乐盈利能力相媲美的,恐怕只有少数烟包厂了。
如果以2010年的销售收入为基准,则利乐华新在当年印刷企业的大排行中妥妥地可以进入前三五十名。
利乐为什么要关停佛山工厂?
良好的经营状况,使利乐佛山工厂成为其所在的佛山市禅城区名副其实的纳税大户。
有信息显示,2012年,禅城区有19家企业纳税额过亿元,利乐佛山工厂就是其中之一。在关停消息传出后,当地有关政府部门的官员也感叹说:“可惜了”,利乐每年在佛山的纳税额超过2亿元。
这样的利税大户走到哪里,都会成为地方政府的“香饽饽”,它为什么会走到关停这一步?乍看上去,这又是一个在环保督查风暴下倒下的企业案例。正像有的报道标题所暗示的那样:被环保约谈之后佛山市力天包装印刷有限公司,利乐正式宣告关闭广东佛山工厂。
这样的视角不能说没有道理,因为中央环保督查正是利乐关闭佛山工厂最直接的触发点。
2016年11月底,中央环保督查组进驻广东。很快,“利乐包装(佛山)有限公司排放废气扰民,质疑在工厂旁边规划居民小区的合理性”被作为督办案件,交由地方政府处理。
督查组发话了,地方政府自然不敢怠慢。佛山市禅城区很快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包案组,负责处置利乐佛山工厂的废气扰民问题,禅城区区委书记为此还专门约见了利乐大中华区主管。
禅城区对利乐民问题给出的基本解决思路是:近期深化废气治理,远期区内选址搬迁。作为对政府要求的回应,利乐佛山工厂在2016年12月初采取了多项措施,减少废气排放,化解与周边居民的矛盾。
比如,在复合车间3个排污口加装活性炭过滤装置、低温等离子处理装置;配合第三方在排放口安装在线监控系统,实现对废气排放的24小时监控;引入“吸附浓缩+燃烧组合净化”技术,安装分子筛浓缩转轮-催化氧化装置;在门口安装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废气在线监测结果等等。
环保执法人员对利乐佛山工厂进行驻点检查
为了解决扰民问题,利乐佛山工厂可谓是尽心尽力。然而,一番努力和投入之后,为什么等来的还是关停的命运?
三好同学觉得,答案就在利乐大中华区总裁殷长勋的这几句话里:自26年前利乐佛山工厂建成投产至今,其周边已逐渐发展成以居民区为主。相应地,工厂的运营面临越来越多的限制,同时,工厂也无法实施必要的产能优化措施来保障其长期竞争力。
仔细品味一番,三好同学觉得:在利乐佛山工厂的关停中,环保督查只不过是诱因,更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在城市边界快速外延的过程中,由于规划缺失造成的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矛盾。
正如殷长勋所说,经过26年的发展,利乐佛山工厂的所在地已经由工业区发展成了以居民区为主。被住宅小区环绕的利乐,尽管在环保部门的动态监测、突击抽查中,均排放达标,但仍屡屡被周边居民投诉。
这使利乐佛山工厂在运营中遭遇了越来越多的限制。诸如:不能连续生产、周末不能生产、晚间进行减产,包括卡车的进出都受到限制。做过老板的人应该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维持运营有多难。
周边环境的变化早在2012年便引起了利乐方面的警惕。当时的一篇报道表示:利乐佛山工厂急需扩大产能,其对面也有一块闲置土地。然而在高档商住区环伺之下,这一地块的规划定位未定,企业不敢进行开发建设,一旦该地块规划为商住用地,企业或将选择离开。
利乐佛山工厂周边已经发展成高档住宅区
只不过,当时正处于产业空心化担忧中的地方政府,给利乐传达的信息是:佛山工厂可永久保留在原地发展。
不期而至的环保风暴,打破了地方政府曾经的承诺。于是,面对生产运营中越来越多的限制,关停成了利乐佛山工厂不得已的选择。
利乐的中国局
作为国际包装巨头,利乐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进入中国内地开疆拓土。它在国内市场的大布局与利乐佛山工厂的发展轨迹如出一辙:由特许生产,到合资建厂,再到寻求独资发展。
正如7月5日的声明所显示的那样,除了佛山工厂,利乐在国内还有三家包材工厂。分别是:利乐包装(北京)有限公司、利乐包装(昆山)有限公司、利乐包装(呼和浩特)有限公司。
根据目前有限的信息推测,佛山工厂很有可能是利乐四大生产基地中,销售规模最小的一个。据业内人士推算,利乐无菌包装产品在国内的销售额至少在100亿元以上,而其北京工厂2009年的销售规模约为27亿元,以此推算,其昆山、呼和浩特工厂的年销售额至少在30亿元的量级。
或许正是基于各个工厂强大的生产能力,利乐才有信心在佛山工厂关停之后,将其生产任务分配至其它三家工厂,而不会影响市场供应。
利乐通过精心布局,用40多年的时间,将中国市场打造成为其重要的增长极。有数据显示,利乐在国内无菌包装市场的占有率一度超过90%,近年来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60%以上。
不过,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利乐在国内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在2016年11月底佛山工厂由于废气扰民,被中央环保督查组列为督办案件之前十几天,利乐刚刚由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被国家工商总局处以6.68亿元的罚款。
6.68亿元的罚款额看似惊人,对在中国年销售额过百亿,且利润率高企的利乐来说,却算不上很受伤。
反垄断案对利乐更大的影响在于:未来,其如何选择市场竞争策略。近年来,随着纷美、普丽盛、新巨丰、碧海等国内企业的崛起,利乐在无菌包装领域的垄断坚冰正在逐步融化。
在反垄断案过后,捆绑销售模式难以为继,如何重新选择市场策略,限制竞争对手的进一步崛起,本来就让利乐颇为头疼。而佛山工厂的关停,无疑让利乐在市场争夺中再折一翼。
面对诸多挑战,利乐中国会如何选择?它会就此收缩,还是继续扩张?让我们拭目以待。
以上内容来源于用户投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侵权,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