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投稿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发布时间:2023-05-01
作者|《中国金融》特约通讯员 赵佳钰 《中国金融》记者 马杰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9期
他曾是“振兴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冠军,被钳工界很多同行称为“张大师”;他是资深的“设备医生”,专治设备运转不畅的各种“疑难杂症”;他是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的“追梦人”,造币生产线上处处都有他和同事们创新改造的痕迹。他就是张文良,沈阳造币有限公司造币一部机修班班长、高级技师。
苦练本领,打磨青春光彩
前腿弓,后腿绷,身体自然往前倾,随着锉刀在张文良手中平稳地反复推拉,铁块逐渐变得光滑,达到尺寸精度要求……
今年31岁的张文良,已经接触钳工这一工种有15年时间了,这份缘分还要从他小时侯说起。
张文良能够找到的自己最早的一张照片,就是两岁时坐在妈妈上班的村办工厂操作台上照的。张文良指着照片里的台虎钳,笑着说:“缘分注定,我从小就是要干钳工的。”
少年时期的张文良就知道,一技傍身,对于想要走出农村的孩子来说,或许是最为切实有效的途径之一。2008年,年仅17岁的张文良来到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求学。
模具专业实习课以钳工为主,钳工则是利用传统工具完成一些机械无法加工或者难以加工的零件加工工作,比拼的是纯手工操作下的精度,站立和拿工具的姿势是钳工技艺的基础。
站稳脚跟对于个头一米八三的张文良并不轻松。为此,他用粉笔将正确站姿的脚印画出,反复练习。手中一把小小的锉刀,用身体力量一次一次“锉削”着精度、磨合着“手感”。为了练就“人刀合一”的境界,每天推出锉刀上万次,一次推出一掌多长。练到最后,他每锉一下,就知道削下去多少,离精准度还差多少。15年时间里,他练废的锉刀有30多把,加工的铁屑足以装满一个大米袋子。他手心里的泡也被反复磨成茧,茧磨碎了再起厚茧,一点点炼就出了“手感”。
“夜深人静时,我常常独自一人沉浸在锉刀推拉的‘沙沙’声中,我喜欢这种声音。”张文良说。对张文良来说,钳工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热爱。为了多渠道、全方位提升自己,他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通过大赛的锻炼、高手间的切磋,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
2012年,21岁的张文良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荣获第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工具钳工冠军,成为“振兴杯”比赛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每天数以万计的锉削,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手上的水泡和老茧都见证着张文良的努力,也为他的青春铺就了一层奋斗的底色。
深耕技术,为企业排忧解难
“身为技术工人,就要勇于为企业排除技术难题。”
2013年,张文良被沈阳造币有限公司破格聘用,沈阳造币有限公司是国家法定货币生产企业,对造币工艺质量要求十分严格。作为维修钳工的他,就是要“坚守”维护设备的精度,将技能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保证造币生产线高效、准确运转。
带着“全国冠军”光环的张文良没有自满,进入公司后首先做的就是熟悉环境,他先是到每个生产车间都“走”一遍,生产线上每台设备都“摸”一遍,做到对生产线上的每一台设备、每一个零部件都了然于胸。白天埋头于车间设备维修,晚上认真钻研专业理论知识。入职10年来,经张文良维修的设备不计其数,多个“卡脖子”技术难题也被一一化解……
2019年,张文良担任造币三部机修班班长,班组平均年龄在52岁以上,张文良凭借过硬的技术,遇到困难带头冲的担当,得到了团队成员的信任,秉着“有任务冲在最前,任务结束走在最后”的工作作风将班组凝聚在一起。
在班组的管理上,张文良要求组员无论有无维修任务,每天至少要做到三次巡检,通过巡检来了解设备的状态。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活儿要争取一次性全部做好,不要给自己留‘尾巴’。”过去,师傅们在抢修仓门卡死问题时,一直按照规定间隙小于0.04毫米来加工磨损的零件,这样虽能满足短时间内的设备运行需要,但几乎一两个月就要重新修复一次。张文良做班长后,要求将精度提高到0.02毫米,为的就是将零件效用从“可以使用”变成“可以长期使用”。零件加工安装后,至今四年多了,都没有再出现类似故障。张文良将“精度提升一倍”作为班组目标,现在他所在的班组已成长为公司维修“精、准、快”的优秀班组,经他们维修的设备既稳定又高效。
“一个设备有成百上千个零件,每个零件的精度差一点,累积起来的整体精度就会差很多。相反,每个零件的精度都提升一点,设备的整体效率也会提高很多,可以节约大量的生产成本。”张文良自豪地说。
2021年正月初七,春节假期后上班的第一天,张文良就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带着公司内多名年轻钳工,对近一万套“新品纪念章”进行手工精加工。这批“新品纪念章”是行业的“军令状”工程,容不得一丝马虎。由于纪念章的“上盖”部分在太仓和常熟两地生产,张文良带领同事们即刻动身前往。到达目的地后,迅速确定上盖异形边缘处的修整方案,待运转稳定后,张文良又回到沈阳,组织人员开展纪念章的底座部分抛光修整工作,五天三地,近一万套勋奖章全部修整完毕。这五天中张文良只睡了十几个小时,值得吗?当然值得!张文良内心给出了坚定的答案。因为这是承载着特殊荣誉与使命的纪念章包装箱印制,是每一位印制人的骄傲。
2022年3月中旬,沈阳市疫情反扑,应属地静默管理要求,沈币公司启动驻厂生产。张文良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带上行李住进厂区。“我是党员,还是班长,这个时候理应站出来。”张文良坚定地说。由于驻厂人员压缩,3名机电修班组成员,承担了全车间的设备维修任务包装箱印制,为了不影响白天生产,张文良经常在晚上与同事维修、调试设备……21天的时间,张文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使命,守护着“为国造币”的初心。
笃志实干,做“复合型”创新人才
“做钳工只会加工还不够,还要成为懂设计、懂研发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随着自动化程度提高,企业生产中,钳工操作、电路原理与工艺流程相互结合,给了张文良更大的发挥空间。2019年,张文良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张文良的主要工作也渐渐转移到生产线的创新改造上。“工作室平均每周都有两三个创新改造,生产线上的每一米几乎都有我们创新改造的痕迹。”张文良说。
在新品普通纪念币生产中,细心的张文良发现生产联动线上包装卷歪斜、碎卷现象比较多,一连几天,他一有空儿就蹲在传送带前仔细看。“文良啊,别看了,蹲着怪累的。这联动线是专人论证设计的,那电子探头——气缸——阀门的结构可复杂了,有毛病得找专家,咱们可解决不了”,一个老师傅说。这话反而点亮了他的灵感,“如果用一块不锈钢板取代这个复杂结构,不就不会出现各部位配合不一致的现象了吗?歪卷和碎卷的问题不也就解决了吗?”经过精细计算,他设计并制作了有着合适弯曲弧度和安全角度的不锈钢板,经过实践,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公司承接的回笼残损硬币销毁业务中急需一台拆卷机,第三方企业要价几十万元,交货周期还长。张文良牵头设计与第三方企业“竞标”,将样机从办公桌大小改良到两个文件柜大小,采用激光切割,能耗减小,稳定性还提高了,团队从设计、制造到装配调整用了不到40天时间。以往人工拆卷靠手撕,如今机械化操作,工作效率提高了3倍。
“精通单一工种已满足不了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于是,张文良拿下工具钳工技师、装配钳工高级技师和机械设备安装工技师资格证书,又自学并熟练掌握了车工、电工、铣工等6个工种的技能,成为行业里小有名气的“全能王”。
2022年3月,在集团公司领导下,沈币公司成功中标了巴西坯饼项目。巴西坯饼比常规生产坯饼厚,原有生产机器适配度不高,经常出现机器停滞,带材“弓条”的情况,生产总是被迫停止。公司临时组建由张文良带队的攻关小组,张文良和小组成员趴在机器前观察其运转情况,一看就是一天。通过不停地实验,制作改良垫片,调整轨道平台、模具间隙等复杂操作,历时三天,终于解决了生产不畅的问题。
2022年,根据人民银行普通纪念币包装改进要求,要在每一箱产品包装箱内加装塑料袋,以保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进一步防水防潮。机器套袋过程中,袋口无法自动展开,经常会被包装盒刮破,影响装袋质量和生产效率,也难坏了包装班的同事。张文良得知后,开始蹲守在包装线旁,认真观察并分析装袋不畅的原因,利用生产间歇,尝试了多套改进方案。最终,设计制作了一套自动充气装置,解决了产品装袋难、破袋多的问题。
小小的改动,背后却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张文良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熟,可谓是练就了“十八般武艺”。正如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要想不被时代淘汰,就要把自己打造成行业所需要的,具有新思维、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张文良总是在不断学习中掌握一项项新的、过硬的本领。
多年来,张文良先后参与10余项国家重大题材纪念币的研发试验及生产任务,牵头完成10余项重大设备改造项目,解决维修技术难题60余项,设备改进100余项,自主设计及加工零件200余件,“五小创新成果”50余项。2022年6月,张文良正式“签约”了4名徒弟。谈及未来目标,张文良笑着说:“如果以前是我能,那么从今天开始,我希望是更多人都能,不仅要在自己这一棒跑出成绩,还要把接力棒传递下去,用匠心助力沈币、助力印制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上内容来源于用户投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侵权,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