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投稿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发布时间:2023-03-27
展览名称
后印刷——第二届CAA国际版画三年展
Print in the Post Print—The 2nd CAA
InternationalPrintmaking Triennial
总策划
许 江、高世名
策展人
陈小文(美)、杨宏伟、于 洪、
鲁利锋、Wernher Bouwens(法)、
李 昶(英)
展览统筹
孔国桥
展览执行
王丹南、鲁 巍
主 办
中国美术学院
协 办
浙江省版画家协会
承办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
当代版画研究所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时间
2018年12月18日-2019年1月3日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研讨会时间
2018年12月18日14点
研讨会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路校区南苑艺廊报告厅
“后印刷时代”的版画
——当代社会与艺术环境下的版画问题与方法
“后印刷时代”(the Post-Print Age / the Post-Typographic Era),指示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直至今天的这样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文本以及图像的传播渐渐摆脱了对于传统印刷方式的依赖,开始更多地应用电子媒介或者多媒体的手段,以一种“实时的”、“显示的”、“虚拟的”以及“可编辑的”方式加以流传。表面上,这只是一种在文本以及图像的传播方式上所发生的改变。但在本质上,这样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文本写作和图像创造的传统模式,也改变了广义上的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深入至社会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印刷画的特点,塑造出一种人类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新方式,改变着人和世界的种种关系。
从历史的维度,艺术曾经就是技术,艺术也曾经仅仅被作为一种“美的表达”,但是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却必须建立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之中。那么,在今天这个“后印刷”的时代,当曾经实在的自然世界被越来越多的由着数字技术创建的“虚拟世界”所占领,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了许多本质性变化的背景之下,版画何为?艺术何为?
作为艺术的一个手段,版画有着其自身独特的理解世界和表达世界的视角和方法。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今天,作为艺术的“版画”与作为技术的“印刷”,均有着先天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第二届CAA国际版画三年展,之所以通过“信使·祛魅”、“五万亿次”和“作为绘画的版画——版画的新疆域”等主题,再次把“版画”与“印刷”予以特别的关联,是希望在今天这个以“后印刷”为主要症候的、具有历史性转向意义的宏观背景之中,从“版画发生的本源之处”出发,对当代环境下的版画创作存在的危机及其潜在的诸多可能性,提出我们的思考。
——孔国桥
五万亿次
随着“印刷”媒介的发展,技术不断更新着我们传播信息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也不断重构着我们的主观意识和外在世界。“新千年”以来的两个十年,数字技术已经让信息知识的非实体次元以几何倍数膨胀扩张,一块智能手机的A12芯片可以完成每秒五万亿次的运算,走向便携终端的VR/AR技术进一步模糊着虚拟与现实的界限。知识和意识的传播,也从物质形态的禁锢中得以极大的解放。
上个世纪,本雅明曾把电影当作继版画和照相之后的一种完全由技术复制现实的艺术形式。那么在当下的数字时代,这种技术的张力和渗透力,无疑也反映在了艺术世界的创作手段和艺术家探讨的意义之中。
“五万亿次”的主题源自CAA国际版画三年展的“后印刷”概念,我们试图突破对于版画媒介的传统想象印刷画的特点,以“印”为切入点——在这里,“印”是一种“反射”和“传播”世界的手段,它体现了多元和多维度的当代社会对于个体以及群体意识的影响。我们将版画的本质特性投放于更为宏观的艺术域界,以探寻和思考当代背景下的版画的一种更为广义和宽泛的可能性。
——李昶
参展作品
△David Blandy 档案 (单屏影像装置,VR视频)
△Jeroen van Dooren Counted Cars Alphbabetical Order
△Pauline Emond Painter of Filth
△Nicolas K FeldmeyerEven After All 7
△Rad Husak Mirrored (Decline)
△Dick Jewell Head2Head (影像)
△Jukhee Kwon bible library (装置)
△Laura Kuch Wunderkammer (装置)
△Rachel Povey Post (影像)
△Nicolas Rupcich No Land in Sight (影像)
△Jo StockhamBot-self,controlled from the back (3D打印)
△Bonnie Wong Toolkit for the Future (装置)
作为绘画的版画
——版画的新疆域
艺术家接触版画的方式,一直受到版画的社会角色——“印刷品”的影响。在过去的六个世纪中,它主要与传播思想的意愿有关。
传统的印刷技术曾经是热情的艺术家和版画家的挚爱。在今天,由于与数字技术相关的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更多的艺术家开始通过Photoshop和Indesign开展他们的工作。同时,他们也很自然地将这种“间接”的创作方式扩展到了版画的制作之中。这种混合媒体的版画创作,经常与绘画、摄影或雕塑相结合,要求艺术家在展览的整体背景下考虑作品的印制。
通过这些艺术家的实践,从强烈的政治承诺——版画作为艺术传播的最为民主的一种方式——到他们在绘画中所使用的单纯的印刷技术,版画不仅是一个完全自洽的艺术手段,它更是一个有关形式、规则或意识形态的不加任何预设的无限领域。
——Wernher Bouwens、鲁利鋒
参展作品
△Jean-Michel Alberola La question pouvior est la seule reponse
△Wernher Bouwens Sugarcubes 3
△Baptiste Caccia croix sur panneau n°5
△Damien Deroubaix un homme Nouveau
△Marc Desgrandchamp Muybridge et son ombre
△Christian Gfeller+Hellsgärd WOP
△Miquel Mont Désirs troués A
△Olivier Moriette TerritoriesII
△Mathilde Ollitraut Bernard Variation
△Mario Picardo Candy Couette 1
△Camille Pouli Désengorger, Calibrer et Alimenter(影像)
△Printjam Printjam
△Djamel Tatah Wood0113
△Edouard Wolton sans titre 8
△Taline ZabounianArachné (interrompue)_III
参展艺术家
Ann Hamilton、Baptiste Caccia、Barbara Madsen、Bonnie Wong、Buzz Spector、蔡枫、蔡远河、Camille Poulie、陈小文、Christian Gfeller + Hellsgärd、Chuck Close、Damien Deroubaix、David Altmejd、David Blandy、David Lynch、Dick Jewell、Djamel Tatah、Edouard Wolton、Esme Saccuccimorano、方利民、付斌、Gary Hill、黄洋、Jean-Michel Alberola、Jennifer Nuss、Jeroen van Dooren、Jo Stockham、Joeph Scheer、Jukhee Kwon、Jung Anita、Kiki Smith、Kim Beck、Laura Berman、Laura Kuch、李军、刘天舒、罗必武、鲁利锋、Marc Desgrandchamp、Mario Picardo、Mathilde Ollitraut Bernard、闵罕、Miquel Mont、Nicolas K Feldmeyer、Nicolas Rupcich、Olivier Moriette、Pauline Emond、Peter Voulkos、Philip Pearlstein、Printjam小组、Rachel Povey、Rad Husak、宋光智、Taline Zabounian、Tina Valentine、Tomas Vu、王超、王华祥、王家增、韦嘉、文中言、Wernher Bouwens、肖映河、徐宝中、杨宏伟、于洪、张炼、张菀、张晓峰、周崇涨、周吉荣、周仲铭
编辑|廖垣 潘春艳
审核|王益
以上内容来源于用户投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侵权,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