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投稿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发布时间:2023-03-24
一般谈及图书印制质量时
都不可避免地将其
与印刷企业联系起来
但在多年行业“3·15”质检活动
或全国书博会图书印制质量等
专项抽查中发现
印前出版环节的书稿设计
对图书印制质量的影响同样巨大
正是由于忽视印前设计
与印刷生产间的内在关联
一些不当设计造成了印制质量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讲
图书印前设计
直接决定图书印制质量的呈现
因此
保障图书印制质量
须出版印刷产业链同向发力
把好印前设计第一关
划重点
☆避免图文错位 借鉴艺术类图书设计
☆版面设计要“审美” 更要重精准
☆图片清晰为关键 颜色层次勿重影
☆修补开胶散页 适宜工艺是良方
跟着印业君一起来听听中央宣传部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印刷复制质量部主任信君关于印前设计的对策与建议吧☟☟☟
01
避免图文错位
借鉴艺术类图书设计
不合格案例
NO.1
跨页设计不当
某书中有一幅跨页图,展现南极长城站半夜时分,配文是“南极是地球上最长昼夜(在南极点,半年是极昼,半年是极夜)的大陆”。但由于将字号较小文字进行跨页设计,且接版位置不准,造成接版处文字缺失,影响阅读。
图文跨页接版一直是图书印制质量问题的多发区,且普遍出现于各类图书中。
因图文跨页设计使得页面整体性好、图像展现空间大、图片冲击力强,各类图书广泛应用,由此也出现跨页图像接版位置不准影响图像完整性、接版处文字无法辨识以及指示线条错位等问题,更造成了地图类图书中“问题地图”的出现。
胶粘订图书经铣背、胶订,在印前设计时未留出铣背尺寸,造成接版处指示线条错位,影响阅读。
究其原因,还是此项要求未引起出版印刷单位的足够重视。在专项检查中,可以发现艺术类、画册类图书出现接版问题较少,一些工笔画、摄影作品接版位置非常精准,堪称精品。可见,设备能力、人员技术等不是主要问题。
工笔画接版位置细部非常精准,堪称精品。
由此,针对图文跨页设计,若非必要,应避免图像跨页接版。如跨页一侧图文部分尺寸较小,无法体现跨页的整体效果。若需跨页接版,应避免将文字、指示线条等置于跨页位置。尤其是地图的跨页设计更需注意,避免出现影响使用或内容缺失的严重质量问题。
做好图像跨页设计时,应关注不同装订工艺的特点。目前常用的图书装订方式有锁线订、胶粘订、骑马订等。其中,骑马订的书芯可完全平展、锁线订的书芯平展度较大产品画册制作印刷,均适合图像跨页设计,但应关注折页的准确性,避免出现接版位置不准。胶粘订则需在印前制版环节于订口位置留出3毫米左右的铣背宽度,以确保接版图像的完整性。
02
版面设计要“审美"
更要重精准
不合格案例
NO.2
版面元素设计不当
某书在切口位置设计出装饰性页眉字“美意诗情”,以便读者在翻阅时第一时间就看到这4个字,体味到该书的主题。但由于折页误差,这本书经裁切后,有的页面“美意诗情”仅显示部分字迹,有的页面则几乎字迹全无。
在图书中,通过版面编排设计构建图书内容独特的、个性鲜明的版式风格,既能烘托图书的中心思想、体现图书的主题立意,也能给广大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享受。为此,很多图书都较为追求新颖、美观的设计感。
但某些时候,由于缺乏对印刷工艺的全面了解,在图文、页码、封面和书背部分等版面元素方面做出不当设计,不仅无法呈现原本的设计效果,还会出现图书质量问题。
比较薄的平装图书,由于包封面的偏差,造成书背字平移至封一或封四。
这类问题主要出现在教辅类、少儿类、社科类、文化类等图书中。
上述出现的案例,即是文化类图书,由于页眉字设计位置不当引发印制质量问题。这主要是前期文件的排版设计,与后期印制中的折页、裁切等出现偏差。
所以一般来说,图书设计需定义一个出血值,为后期的印制预留出偏差范围。如页码装饰图案等,边缘若离切口太近,由于折页或裁切误差,就会导致有些页出血、有些页不出血。而有的图片设计未在裁线位置外留出相应部分,以至裁切后图片漏出白边。因此,在出血位置设计文字内容更需谨慎,以避免出现影响阅读的质量问题。
除图书内页,常见的设计不当问题还出现在图书封面、书背及书脊处。如薄的平装书设计书背文字,就容易出现文字平移或歪斜至封面或封底的现象。书背字的宽度,最好控制在书背厚度的80%以内。
一些书在封面、封底边缘设计出对称且宽度相等的色块框,但由于装订偏差,造成色块宽度不对称而影响美观。因此,按照国家标准《图书和其它出版物的书脊规则》规定,书背厚度小于5毫米的平装书可不设计书背字。同时应避免设计色块框或直尺一样的“死脊”框线,以避免人为放大标准允许误差带来的不良视觉。
03
图片清晰为关键
颜色层次勿重影
不合格案例
NO.3
图片处理不当
某书中“2016年我国P2P网贷市场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的配图,其1月至7月的新增停业及问题平台增长率,由于柱状图与数据均为黑色且重叠,除3月“32.43%”完整清晰外,其他均无法辨识,影响阅读。
在印前设计阶段,图片选用及图像处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图书印制质量,色彩、阶调和层次的复制均是图像印制质量的核心内容。在近年的专项检查中,因图片选用及处理不当的问题频发,主要集中在文化类、社科类、教辅类等图书。
照片质量不高,层次不清晰,光线杂乱,无法辨识“门当”“户对”。
图片处理不当,除了案例中所出现的因颜色设计不当而造成图表数据显示不完整之外,还有选取图像质量不高影响辨识,设计为多色套印的线条图因套印不准导致重影,以及设计的字体笔画或线条太细造成文字或线条模糊等。
针对此类问题,其关键在于印前设计阶段图片选用及处理时,要选择分辨率合适、存储格式正确的图片,并对图像进行准确、高质量的扫描、分色和处理,尽可能保留原稿上的色彩、阶调和层次。比如采用屏幕截图或互联网下载图片需特别关注分辨率。
四色套印的深色底色上设计反白字,字号小,字体笔画细,出现文字模糊不清的问题。
与此同时,在专项质检现场调研中可以发现,一些出版、印刷单位针对图像处理和文字等设计方面的经验做法之一,就是注意套色设计。
比如将黑色的文字、线条图或条码等设计为单色黑,以避免四色黑套印不准出现重影或造成模糊。在多色套印中,较深底色上不宜设计深色文字,较浅底色上设计黑字或黑色线条,应为单色黑压印,以避免造成套印不准出现漏白问题。
04
修补开胶散页
适宜工艺是良方
不合格案例
NO.4
工艺选择不当
有的图书因内容呈现要求产品画册制作印刷,书芯全部选用铜版纸且四色印刷,页码达数百页,采用胶粘订装订工艺,造成背胶粘结强度不达标,用手轻拉即可将书页拉掉,散页风险极大。
不同的装订工艺影响着图书的内容呈现、读者的阅读感受及图书保存。除了专项质检活动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由于装订、表面整饰工艺选择不当,还曾出现图书封面选用带纹理的特种纸,表面整饰选用压凹凸和覆膜后,造成覆膜起膜的问题等。
封面纸带有纹理,经过压凹凸后再进行覆膜,造成覆膜起膜的质量问题。
由此,出版、印刷单位要根据图书内容和设计要求,分析不同装订工艺的优缺点,选择适当的装订工艺,同时考虑封面叠加不同表面整饰工艺的适用性。
在日常印制生产中,大家都知道胶粘订可加快装订速度、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外观质量,但由于热熔胶抗老化程度差、耐持久性不高的特性,不适合需长久保存使用的图书。
因此,从书的薄厚来看,开本小且厚的图书,如32开,书背厚度大于10毫米、纸张定量较高,不宜采用胶粘订,易造成不易翻阅或翻阅用力使背胶断裂的情况;太薄的书,如书背厚度小于3毫米,也不宜采用胶粘订,否则会造成圆背影响外观。
小结
图书印前设计工作涉及多方面,如上提及的四类是多年行业“3·15”质检活动及图书印制质量专项抽查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
保障图书印制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印前设计是印刷质量管理的前提,与印制生产息息相关。
出版单位的责任编辑、美术编辑应多到印刷企业生产车间学习了解印刷工艺,针对不同内容图书做出适当、合理且美观的设计。
同时,印刷企业也要在实际生产中,与图书编辑保持良好沟通,一旦遇到书稿出现与生产不太契合的设计,要及时反馈信息,适当调整设计,做到既完成设计要求,又确保图书质量。
只有出版单位和印刷企业做好沟通反馈,把好印前设计这第一关,才能为后续的印刷、印后环节提供保障,提升图书印制质量。
电话
邮箱
Q Q
40416485
以上内容来源于用户投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侵权,联系我们进行删除!